退出江湖多年的老王涌融优配,坐不住了?
5月27日,74岁的万科创始人王石在朋友圈扔出一枚“深水炸弹”:“在外界看来,王石就是万科,万科就是王石。我认可:万科是我创建的、制度是我建立的、团队是我培养的、接班人是我选择的。岂能推卸对万科因尽的责任呢?”
这话像把生锈的手术刀,精准划开万科三十年浮沉的结痂。
时间倒回2017年6月21日,深圳湾畔的万科总部大厦里,66岁的王石在朋友圈晒出与郁亮的合影。这位登山家出身的企业家,在董事会换届之际宣布“不再提名董事”,正式把权杖交给“郁亮们”。
但故事远未结束——董事会转头给他戴上“名誉主席”的桂冠。
说是“名誉”,却留着每年千万级的退休金口子。
2019年数据撕开真相:老王一年领走1000多万,比A股99%的在任董事长都多。
那些年他的日常画风是这样的:一会儿在云南山区给孩子发书包,一会儿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敲木槌,顺便在朋友圈科普垃圾分类。但江湖始终有他的传说——毕竟万科年报里,“王石”两个字还挂在“名誉主席”的位置上,像块褪色的金字招牌。
2023年涌融优配,房地产行业迎来“地动山摇”时刻。
当万科的资金链开始“咯吱作响”,王石做了个出人意料的动作:主动退回千万退休金。时任总裁在股东大会上披露这一消息时,台下投资人的笔记本都惊掉了——要知道,这可是相当于深圳湾半套别墅的年收入。
但更狠的暴击还在后面:2024年,万科曝出上市33年来首次年度亏损,490亿的黑洞吞掉了整个利润表。
管理层一夜换血:郁亮从主席位退居二线,祝九胜彻底出局,深圳地铁董事长辛杰带着国资团队入驻。
这时候王石的朋友圈突然活跃起来。他说正在“搭线新决策层”,要“护着13万员工和投资者过河”。有人说这是创始人的责任感,也有人嘀咕:当万科从“王石的万科”变成“深铁的万科”,这位老船长突然重启锚链,到底要掌舵还是压舱?
要读懂王石的执念,得回到1988年的深圳。
那年他拿着1200万资产做股改,政府没掏一分钱,却拿走60%股份。剩下40%本该属于创业者的蛋糕,他挥手分给了员工——自己没拿一股。这个决定让万科成了“没有老板的公司”,也埋下日后“宝万之争”的伏笔。
2004年到2014年,万科销售额从百亿狂飙到两千亿,王石却在巅峰期喊出“不追规模”。他要做“质量效益型”企业,却在2024年眼睁睁看着万科跌出行业前三。
有人说他亲手打造的“去家族化”模式,如今成了企业转型的枷锁;也有人叹服,那个放弃股权换“名节”的理想主义者,三十年后还在为自己的选择买单。
如今的万科像艘在风暴中换船长的巨轮:新管理层忙着处置资产、兑付债券,一季度勉强交出“回款率超100%”的成绩单。
而王石的朋友圈成了一面镜子,映照着中国民营企业家的集体焦虑——当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遭遇中年危机,退居二线的创始人该以何种姿态介入?
他说“名和利选了名”,可当年放弃的40%股权,若留到今天怕是百亿级财富。这种选择在房地产的黄金年代显得格格不入,却在行业洗牌的此刻,突然有了别样的重量。
或许正如他1983年独闯深圳时所想:商人的终极勋章,从来不是账户上的数字,而是刻在企业基因里的印记。
当万科的大厦在风雨中摇晃,那个在朋友圈写下“岂能推卸责任”的老人,终究放不下三十年前埋下的那块基石。
作者:言叔,资深财经评论员,坚信 “认知才是最大的不动产”。关注我,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。
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